在看一本很甜的书《被你爱过才叫爱》,作者艾鹿薇。
里面有一句:
原来并非我坚强,而是从前没有遇到那个让我能够尽情软弱的人。
泪目。
这辈子什么时候不用再逞强了?
补:
豆瓣有篇文章说《被爱假的,艾鹿薇假的,苏先生不是医生》。作者名字干脆是:苏先生不是医生。
ta说苏先生不是医生,艾鹿薇不是二十来岁,而是三十来岁老阿姨,老公是电厂工人(电力行业从业者)。艾鹿薇不像书中写的住在北京,而是呼和浩特。
可是,人人都看出这本书写的像一本童话,一定要说自己是道破皇帝新装的小孩吗?
那么多极度撒糖的偶像剧,大家一边觉得假,一边还在追。
一边疯狂喜欢吃辣条,一边举报人家是纯种垃圾食品。
那么多无比YY的书和小说,没人揪着说假和造作。
可能因为大家一早知道这些是假的。
但这本书如此甜,写的更像一个幻觉,让人以为是真实的,结果走出梦境后就分裂了。就像被欺骗了感情的小姑娘。
作者说基于真实的情感经历,但没有讲哪部分是真实的,有部分保留,结果伤害了读者们的感情。要糖精的也是你,举报糖精的也是你。到底是谁玻璃心呢?
如果作家的确为了流量故意假装真实的故事,那是打擦边球,不善良。玩弄感情,好像是有点可耻。但是骗感情好像比骗财骗色还要更像炸药包和马蜂窝。
但不管怎么说,说“三十多岁老阿姨”过分了。评论者注定二十岁以上,这样讲话就是巨婴,幼稚无比。
把这本书当成童话或小说来读,就万事大吉了嘛。
为什么余生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
我想这就是答案:
因为他是无趣生活中的那一点点甜啊
PS.
发现一个新词silklabo。搜了一下,哎呦喂,那这本书不就是一本类似silklabo的书吗。
那些小鲜肉小奶狗VS小萌女小姐姐的电视剧和小说们,不也是软色情吗?
莫要太认真。认真就输了。
看了一圈,发现,一会轻信童话,一会又愤怒于被欺骗,就好像没有长大。
文学原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,你说是艺术加工也好,说是造假瞎编也好,作者们不就是投其所好吗?
你想要糖,给你撒糖。不满足于真实的糖不够甜,非要糖精。然后反过来骂糖精害人。
这就是求仁得仁的呀。
一看第一节就知道太甜了,不真实。但还是愿意轻信这个梦,只能说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于梦醒之后的起床气。
骂一个作者或作家是骗子,这是多么荒谬呀。他们是职业瞎编的写作者呀!
你读的是文艺作品,又不是纪实报道。
哈哈哈。
好啦,不能吃瓜了。好好一块超浓奶糖,变成榴莲味的。
也不错。
又及:
一
“一切有价值的东西,它最可怕的敌人,并非是不好的东西,而是它本身成了习惯性。心灵致命的仇敌,乃是时间的磨蚀。
二
“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,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。
三
“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,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。
四
“一个人想求精神上的伟大,必须多感受,多控制,说话要简洁,思想要含蓄,绝对不铺张,只用一瞥一视,一言半语来表现,不像儿童那样夸大,也不像女人那样流露感情;应当为听了半个字就能领悟的人说话,为男人说话。
五
“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,因为过了这个年龄,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,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,日复一日,更机械,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,所思所想,所爱所恨。
六
“ 人是不能要怎么就怎么的。梦想和生活根本是两件事,别难过了。最要紧是不要灰心,继续抱住梦想,继续活下去。
七
“一个人在人生中更换躯壳的时候,同时也换了一颗心。这种蜕变并非老是一天一天的,慢慢儿来的:往往在几小时的剧变中,一切都一下子更新了,老的躯壳脱下来了。在那些苦闷的时间里,一个人自以为一切都完了,殊不知一切还都要开始呢。一个生命死了,另外一个已经诞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