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泰伯是2010年毕业于北京人大附中,因为三次获得全国数学奥赛一等奖,被保送到北大数院,一个全国天才的集中营。高考分数出炉,他又以总分703的高分,成为2010年北京理科状元。
当年因为他没有接受北大的保送,转而申请海外留学,却被哈佛耶鲁等11所顶尖高校接连拒绝。于是,李泰伯瞬间从“天之骄子”的神坛,被打落进“高分低能”的深渊。舆论痛批崇洋媚外、数典忘宗,
看到这篇《那个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中国高考状元,11年后打脸了所有嘲讽应试教育的人》,讲到一些细节。
他博客中给自己的“失败”写下4点批注:
起步晚:高二上学期才有意识准备申请,而成功的同龄人,这个时间或许可以提前5年甚至15年。
SAT(美国高考)分数不够高:其实2240还算不错了,但是美国非常重视的CR(阅读理解主观题)和Essay(论文)部分我只有710和11分。
美式竞赛AMC-AIME(美国数学会举办的多层级比赛)系统成绩不算最好。
申请的重点偏差,不了解很多讯息和包装手段。
其实你并不知道,走到这里,他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挫败。
大学期间,他喜欢音乐,想要加入学校的钢琴队,但是第一轮面试都没通过。
曾经是奥数冠军的他,遭遇过各种比赛的失利,简历改过10几次还是没有申请到心仪的实习机会。
后来在MIT,他想参加阿卡贝拉合唱团,结果因为没人起调就不会照着谱子直接唱,当面被人拒绝,称“我们需要更专业的人”。
“研究过程里的失败更多,我可能几天都说不完。”
关于李泰伯总结经验说起起步晚,学霸申请藤校要提前5-15年开始准备,倒退计算,这意味着从初一甚至小学一年级开始准备,虽然有所心理准备,但再次看到的确还是惊讶了。
真是应了那一句:你要非常努力,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。
关于简历和包装手段,的确很重要。这事的确给敲了警钟,对这方面太不重视,其实错失去了很多机会,以前升不上去,可能不是管理能力短板,而是很多综合条件及细节还没有达到标准。
想起从前方老师的肯定,真心感谢,他也是重要的伯乐之一。
“其实你并不知道,走到这里,他到底经历了多少次挫败。”
这话包含很多。
简历改了十几次还申请不到心仪的实习,申请钢琴队连第一轮面试都没通过,这些打击的背后,意味着他的同行人们都是严于律己的精英高手。
想起老王,当时默默关注过很久,他们当年清华舞蹈队的几个男同学,包括慕言等等,都是全国数得上的江湖大佬,他们的同学的确是个精英圈,从资源到人脉到融资,都是顶级水平,这个圈层的确掌握了普通人很多年奋斗都无法企及的东西。
当年刘强东融入不进这个圈子,不仅仅是普通的草根奋斗出身不好,其实他是人大毕业,也是牛校,但从价值观到处世风格到企业文化,都跟清北藤校的风格有很多不一样。不是别人看不起他,而是有些方面烂泥扶不上墙。
例如轰轰烈烈的某事件,王思聪第一时间评价就是钱没谈拢。刘强东的择偶观其实就说明做人的格局,择偶就像一面镜子,你选择什么样的人,其实就是你也是配得上什么水平。